开店选址终极攻略:从商业街到社区店,7大商圈解析—选址篇(十三)

在开店过程中,我跑商圈花费的时间应该最多。看的多了,对于选址,越发的打心里敬畏。因选址不慎,开业后短短几个月就陷入困境,最终离场的门店,见的太多了。你就感叹轻则大几万,重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投资打了水漂,实在令人扼腕。 今天,根据我自己有限的经验,将几个商圈有区别或者特点的地方,简单说明下。每个商圈都很跳跃,没有太大的逻辑。一些商圈,譬如枢纽型,我自身实在不感兴趣,不能乱写,也就空了。 1. 商业街与购物中心: 核心人群非常明确,娱乐、消费、购物,消费者带着明确的“花钱”意愿而来。 消费高峰:...


在开店过程中,我跑商圈花费的时间应该最多。看的多了,对于选址,越发的打心里敬畏。因选址不慎,开业后短短几个月就陷入困境,最终离场的门店,见的太多了。你就感叹轻则大几万,重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投资打了水漂,实在令人扼腕。

今天,根据我自己有限的经验,将几个商圈有区别或者特点的地方,简单说明下。每个商圈都很跳跃,没有太大的逻辑。一些商圈,譬如枢纽型,我自身实在不感兴趣,不能乱写,也就空了。

1. 商业街与购物中心:

核心人群非常明确,娱乐、消费、购物,消费者带着明确的“花钱”意愿而来。

消费高峰:

周一至周五:核心高峰集中在晚上,通常18:00-21:00。下班后放松、聚餐、逛街是主流。周六周日:呈现 双高峰 特征:下午场(14:00-17:00):家庭出行、朋友聚会、休闲购物。特别是带有儿童业态或体验项目的店铺,下午客流往往更旺晚间场(19:00-21:00甚至更晚):聚餐、娱乐、夜生活。值得注意的是,周日晚间的热度通常会明显低于周六晚。原因明天就要开始上班了,浪的心已经没有了。

从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看,纯街边店模式的传统商业街正在加速没落。未来每个城市可能只会保留 1-2条 真正具有历史底蕴、文化特色或旅游吸引力的核心步行街。大量的普通街边商业将被 Shopping Mall 及其延伸的“盒子+街区”模式覆盖和替代。

2. 写字楼

写字楼商圈是典型的 “时间战场”,其特点极其鲜明:

特征一:午间“闪电战” - 极致与效率挑战。

高峰期压缩在 11:30 - 12:30 这短短一小时内。12点整,几乎所有店都可能处于爆满甚至排长队的状态。但时钟一过12:30,甚至接近13:00 ,人流就像退潮般迅速消散,大部分餐厅会瞬间空下来。

这对店铺运营提出严峻挑战:

承载力:如果店铺面积过小、动线设计不佳、出餐速度慢,根本无法承接这一拥而上的人潮。

翻台率:即使你克服了承载力问题,更大的挑战在于“翻台率”。白领午餐时间极其有限(通常30-60分钟),这意味着 一张桌子在午高峰最多只能翻台1-2次。如果你做的是正餐,翻台率可能只有1次。

面积与成本:为了解决承载力问题,店主很容易想到 扩大面积。但扩大面积,会带来房租、人力、装修、能耗等固定成本的大幅上升。然而,由于翻台率上限被锁死,午间增加的面积利用率极低,高峰后大面积空置。多赚的营业额,很可能无法覆盖多出的成本

特征二:夜晚与周末的“荒漠化” - 巨大的不确定性

除非你所在的写字楼有大量“996”大厂(如互联网、金融、设计公司等)入驻,否则晚上的生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。周末写字楼基本处于“休眠”状态,人流稀少,营业意义不大,甚至可能亏本。

所以,写字楼生意,就需要追逐:快、标准化、解决刚需

3. 社区店

社区店是家门口的生意,追求稳定性和复购率,考察维度复杂:

人口密度与质量:

数量足够是基础,质量更关键。不仅要看小区户数,更要了解入住率、主力人群:年轻家庭?老年人?高端业主?租客比例?可通过观察晚上亮灯率、小区停车情况、物业费水平等侧面评估。

品牌便利店是“风向标”:

一个成熟的、有知名连锁便利店,如7-11、全家、罗森,或本地强势品牌如合肥的邻几,入驻的社区,通常是安全系数较高的选择。如果一个社区连像样的便利店都没有,或者只有非常低端的小卖部,其商业氛围和消费力就需要高度警惕。

交通枢纽

特别是地铁站、公交总站或大型换乘点,这不仅能带来一定的流动人口,更重要的是,它往往是年轻租房人群选择居住地的重要考量因素。自建公寓 + 交通枢纽的组合,是年轻客群的强力保障。这类人群对早餐、咖啡、简餐、夜宵、便利店需求旺盛。

饱和度与差异化:

社区商业容量有限,极易饱和, 如果已有同品类的店铺存在,必须冷静评估:市场容量是否足够大?你的产品/服务是否有显著差异化或优势,盲目扎堆,结局往往是双输。

用户画像与品类适配:

社区核心是家庭群体(除类似公寓,租客比较多的),这直接决定了你的品类选择。如果你的品类不适合儿童(如重口味、过于刺激、环境嘈杂、无儿童餐),或者价格过高超出家庭日常消费预算,选择社区店需要极其慎重。

合肥有块社区,居民品质很高。但是我后来放弃了,就是几天观察下来,带小孩的家庭群体消费实在太多了。我一个做黄焖鸡,硬凑,只能是找倒。总之,社区生意,客流相对稳定,复购率高,经营相对平稳,容易建立熟客关系。

4. 学校:

学校商圈的核心痛点就是 “周期性断流” ,这是普遍规律,必须做好至少2-3个月营收锐减甚至归零的准备。尤其是中小学、大专院校(非顶尖),寒暑假期间周边商业基本进入“冬眠”状态,人流稀少。

但,但,但顶尖学校有点例外。普通院校,寒暑假基本“人去楼空”,周边店铺生存艰难,很多会选择歇业或主做外卖。顶尖高校(985/211/重点研究型大学): 情况显著不同!

原因在于:大量研究生、博士生、博士后、科研人员需要全年在校进行科研、学习。丰富的暑期学校、国际交流项目、科研会议、竞赛培训等带来额外人流。

因此,像合肥的中科大、合工大等顶尖学府,其周边商业在暑假期间虽然客流减少,但远未到“空城”地步。

5. 枢纽型商圈(地铁站、公交总站)

6. 景点

这2个随他去吧

7. 医院:

只能说,近几年频繁出入医院,我是发现医院周边真的是蕴含巨大但独特的商业机会。需求复杂且刚需,譬如便捷餐饮,尤其是清淡、营养、易消化的。再譬如医护人员,对快速餐饮,特别是夜宵、咖啡茶饮提神、需求确实大。

8. 厂区/产业园区商圈 

大型工厂、科技园区、物流基地周边。员工数量庞大且集中,作息时间规律。我去过合肥几个产业园区,并不是一味的低端群体,有一些有大厂的园区,福利配套很不错,加上相对封闭,生意都还很好,就是太TN远了。

最后,如何判断一个商圈是否真的适合你?至少问清楚自己4个问题:

有无足够且精准的目标顾客?商圈气质是否符合自己店铺的定位与调性?商圈未来是否有成长性与稳定性?销售推动力是否多元化?

以我这几年的开店经验,复合型商圈是优选,单一业态商圈(如纯写字楼、纯老社区)风险集中。我现在这家店,白天承接的是周边的打工族,晚上则是学生生意。这就充分利用了多元化客流,极大提升了店铺的抗风险能力。

好吧,选址篇终于告一段落了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